中华民族历史悠久,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,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前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。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知识,来欣赏一下吧。
中国传统文化知识
年龄称谓。襁褓: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:指23岁的儿童垂髫:指幼年儿童(又叫总角)豆蔻:指女子十三岁及笄:指女子十五岁加冠:指男子二十岁(又弱冠)而立之年:指三十岁不惑之年:指四十岁知命之年:指五十岁(又知天命、半百)花甲之年:指六十岁古稀之年:指七十岁耄耋之年:指八、九十岁期颐之年:一百岁
古代主要节日。元日:正月初一,一年开始。人日:正月初七,主小孩。上元:正月十五,张灯为戏,又叫灯节社日:春分前后,祭祀祈祷农事。寒食:清明前两日,禁火三日(介子推)清明:四月初,扫墓、祭祀。端午:五月初五,吃粽子,划龙(屈原)七夕:七月初七,妇女乞巧(牛郎织女)中元:七月十五,祭祀鬼神,又叫鬼节中秋:八月十五,赏月,思乡重阳:九月初九,登高,插茱萸免灾冬至:又叫至日,节气的起点。腊日:腊月初八,喝腊八粥除夕: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,初旧迎新
婚姻周年:
第1年§纸婚、第2年§棉婚、第3年§皮革婚、第4年§水果婚、第5年§木婚、第6年§铁婚、第7年§铜婚、第8年§陶婚、第9年§柳婚、第10年§铝婚、第11年§钢婚、第12年§丝婚、第13年§丝带婚、第14年§象牙婚、第15年§水晶婚、第20年§瓷婚、第25年§银婚、第30年§珍珠婚、第35年§珊瑚婚、第40年§红宝石婚、第45年§蓝宝石婚、第50年§金婚、第55年§绿宝石婚、第60年§钻石婚、第70年§白金婚
四书:
《论语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孟子》
五经:
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
六子全书:
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扬子法言》、《文中子中说》
十三经:
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仪礼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榖梁传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孟子》
五彩:
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
五音:
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
九宫:
正宫、中吕宫、南吕宫、仙吕宫、黄钟宫、大面调、双调、商调、越调
七宝:
金、银、琉璃、珊瑚、砗磲、珍珠、玛瑙
六礼:
冠、婚、丧、祭、乡饮酒、相见
六艺:
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
六义:
风、赋、比、兴、雅、颂
十恶:
谋反、谋大逆、谋叛、谋恶逆、不道、大不敬、不孝、不睦、不义、内乱
九流:
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
五行:
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
八卦:
乾〖天〗、坤〖地〗、震〖雷〗、巽〖风〗、坎〖水〗、离〖火〗、艮〖山〗、兑〖沼〗
十二生肖:
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。
传统文化的开发方法
据报道,近年来各地纷纷掀起传统文化发掘、开发的新热潮。一时间,补天女娲,遍地开花;诸葛孔明,四海为家。名人、历史遗迹乃至民间故事和古代小说都被竞相搬了出来,打上各式各样的名头,你方唱罢我登场,让人目不暇接。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,一定程度上给予科学合理的发掘、传承与开发,不仅能够增强乡土凝聚力,促进区域文化发展,也能提高地区知名度,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。但是放眼当前的文化开发热潮,不少地方只是将传统文化当作一种符号和手段,借文化之名,行生财之实,甚至将传统文化当成摇钱树,期望在短期之内大获经济或政绩上的收益。在这样的心态下,传统文化开发出现了不少短期行为和失序现象。
一些地方对于文化资源不加分析和选择,但凡与本地区扯上一丝半缕关系的古人、古迹、古语,都大力美化张扬,粉墨登场,就连一些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蛛丝马迹也不肯放过,捕风捉影,生搬硬套,甚至杜撰传说,人造古迹,肆意制造假文化。与这种哄抢伴生的,是一些文化开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漫不经心,无意研究文化资源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,完全以商业炒作和一些时髦套路来玩弄概念,大肆忽悠。一些项目尽管规格愈攀愈高,投资动辄千万,标榜所谓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,但却掩不住创意的平庸俗套、内容的空洞乖谬,形式的不伦不类,结果文化价值被淹没在喧嚣奢华的商业气息之中,名曰传统文化开发,实则全无文化品位。
如此乱象的出现,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不正确的政绩观有极大关系。一些人将传统文化当成摇钱树或灵丹妙药,急功近利,盲目跟风,不仅劳民伤财,而且混淆了历史,亵渎了传统。诚然,长期以来,我们已经熟悉了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的规则和运作模式,但文化台子搭不好,经济又如何能够唱好戏、唱大戏?
要改变这种状况,就要对传统文化多一份敬畏、珍惜之心,对区域文化怀一腔豁达之爱,对文化推动经济的能效有一种客观理性的估量。幻想一祭起文化的大旗,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等就能迅速打开局面,是不切实际的。我们要摆正心态,反对浮躁,戒除功利思想和跟风心理,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。
此外,还要在文化研究和鉴别上下一番真功夫,摸清文化的内涵底蕴,鉴别精粗和优劣,讲求形式和方法,让文化开发多一些文化的意蕴和品位。传统文化开发要把握好尺度,形式上要大气而不铺张、通俗而不媚俗、热闹而不胡闹,讲求文化含量,真正以文化的方式进行文化开发。
传统文化的利用
首先,从中国历代的美术作品中可以提炼出中国传统的美学标准,即:重神、重气。南齐谢赫提六法,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。唐代张璪则提出: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。意在将绘画艺术融入自然之中,以自然为师,结合创作者内心情感,将抒情与写实结合在一起,两者交织成为上等佳作。唐代张彦远在《述画之源流》中指出:夫画者,成教化,助人伦,穷变化,测幽微,与六籍同功,四时并运,发于天然,非由述作。可见中国绘画从古就要求绘画的写实性,而这种写实性并非自然景观无条件的反射,而是带有创作者深刻思想情感,具有文化内涵的写实。简而言之,中国传统审美艺术旨在天人合一,同时这也是中国主流哲学观的体现。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辩证观点,其思想在于将人植入顺应自然、尊重自然的环境中,用以达成人与自然融合、与万物成为一体。因而,它是一种具有纯粹性理想的文化观。5这种审美哲学观反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共生的时空性,是朴素的整体美学观。强调精神与人的主动性、创造性。
其次,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顺应自然的水文化。中国人对水的理解极为透彻和深刻,这是由于中国是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居民,对水的依赖又如对生命本质的渴望,因此这种深刻情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,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。中国传统艺术众多表现为顺势而行,不强调以实物有机形态为代表,这种传统审美文化的特点是富于柔性并浑然天成的,有着承接上段天人合一的对自然顺应的理念。
第三,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,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又包括人的自然生命欲求和现实社会道德规范。在这一层次上可见,相对于西方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而言,中国的传统美学观更注重表现个体内在情感与自然的融合。向往空间与时间的无限与永恒的自由性!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化概念,由此诞生的传统审美意识中就必然带着极高的道德意识。也就是说,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刺激的事物,它还是社会价值规范的产物。恰如人们所说的:从中国审美观点: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等来看,基本上可以发现中国的美学价值是诉诸于情感的。